光是电磁波,除了我们熟知的波长、强度等特性外,偏振是光波最独特的属性之一。它不仅揭示了光的横波本质,还催生了液晶显示、3D成像、太阳镜、卫星观测等现代技术。本帖将从偏振的基础概念出发,深入解析P光、S光、o光、e光的定义及其在光学中的核心作用。
一、何为偏振?
偏振是横波区别于纵波的核心特征,表现为振动方向相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 。以光波为例,其电场矢量(光矢量)的振动方向若局限于某一平面,则为偏振光;若振动方向随机分布,则为自然光(如阳光) 。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例如,电磁波、光波以及绳子上下抖动形成的波均属于横波 。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例如,声波、地震中的P波(Primary Wave)均属于纵波 。
实验室对于几种偏振态定义,如下所示:
线偏振:电场矢量仅在一个平面内振动 ,如激光笔输出的光(部分偏振)。圆/椭圆偏振:电场矢量端点轨迹呈圆形或椭圆形,常见于光纤通信和量子光学 。
部分偏振:自然光与偏振光的混合状态,偏振度(DOP)介于0(非偏振)到1(完全偏振)之间 。
二、P光与S光
当光在介质表面发生反射或折射时,其偏振特性会发生变化,此时需引入P光和S光的概念。
P光(Parallel,平行光):偏振方向平行于入射面(入射光与法线构成的平面) 。
S光(Senkrecht,垂直光):偏振方向垂直于入射面 。
当入射角满足特定条件(即布儒斯特角,玻璃的布儒斯特角约56°),反射光会完全变为S光,折射光为P光 。这一现象被用于激光谐振腔设计,以减少反射损耗。
常见的应用有:3D电影,左右眼分别接收正交的P/S偏振光,通过偏振眼镜分离画面,实现立体效果 。偏振分光棱镜(PBS),利用镀膜技术,将入射光按P/S偏振方向分束,广泛应用于投影仪和光学测量 。
三、o光与e光
当光通过各向异性晶体(如方解石、石英)时,会发生双折射现象,分裂为两束偏振方向垂直的光。
o光(ordinary ray,简称o光,寻常光):遵循折射定律,振动方向垂直于光轴(晶体中无双折射的特殊方向) 。
e光(extraordinary ray,简称e光,非寻常光):偏离折射定律,振动方向平行于光轴 。单轴晶体的双折射特性:
参数
o光
e光
折射率
固定
随方向变化
传播速度
恒定
随方向变化
波面形状
球面
旋转椭球面
常见的应用有:波片,利用o/e光的速度差产生相位延迟,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如1/4波片) 。偏振棱镜(如沃拉斯顿棱镜),将入射光分离为空间上分开的o光和e光,用于偏振态检测 。
四、P/S光 vs. o/e光
P/S光的分界基于入射面的几何定义,而o/e光由晶体的各向异性决定 。P/S光可通过偏振片直接分离,o/e光需依赖双折射效应 。
对比维度
P/S 光
o/e 光
定义依据
入射面的几何关系
晶体光轴的物理特性
偏振方向
互相垂直
互相垂直
应用场景
反射/折射界面、
偏振光学元件
双折射晶体、
相位调制器件
本质差异
人为定义的参考
晶体固有属性导致的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