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光学杂谈

第七层 光即是波又是粒子

时间:2025/6/28 2:03:17   作者:Leslie   来源:正势利   阅读:35   评论:0
内容摘要:第七层光即是波又是粒子因为爱因斯坦,光的微粒说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但并不代表波动理论被推翻了,因为仍然需要波动理论来解释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为了同时保全光的波动理论和粒子理论,物理学家们索性提出了光即是波又是粒子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那既是波又是粒子的光是什么样的呢?按照当时人们的理解,光是由无数的光子组成的...

第七层 光即是波又是粒子

因为爱因斯坦,光的微粒说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但并不代表波动理论被推翻了,因为仍然需要波动理论来解释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为了同时保全光的波动理论和粒子理论,物理学家们索性提出了光即是波又是粒子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  

那既是波又是粒子的光是什么样的呢?

按照当时人们的理解,光是由无数的光子组成的,而光束本身具有波动性,就好比无数的水分子形成了海浪,而海浪本身具有波动性。同样的,光子组成光束, 光束具有波动性,这也是第一个版本的波粒二象性。

然而,1909年,杰弗里.泰勒爵士进行了一项与传统双缝干涉实验不同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特殊之处是在于他是让光子一个个的通过狭缝,令人惊讶的是,最终他发现这个实验仍然产生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意味着,一个光子可以同时通过两条狭缝,自己与自己互相干涉。当时候的物理学家还能勉强接受这个实验结果,这是因为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单个光子也是电磁波,由于单个光子能被双缝平分,所以一个光子可以同时通过两条狭缝,这一套说法就是第二个版本的波粒二象性。

可惜的是,随后的电子双缝实验,推翻了这个版本的波粒二象性,这是因为,电子并不是电磁波,但电子一个个通过狭缝后,依旧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所以这时诞生了第三个版本的波粒二象性,也就是光有时会展现波的性质,有时会展现粒子的性质,取决于实验的种类。    

虽然这个版本是比较常见的解释,但是这个版本的说法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光子可以有意识的选择什么时候展现波的属性还是粒子属性?虽然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释的,但是这将会复杂化我们对光的理解,这是物理学家不愿意见到的情况。  

如何正确理解波粒二象性呢?

光子本身确实是一种波,但不是所谓的光子波,而是概率波。在双缝干涉实验里,一个概率波的两个波前同时的从两个狭缝,以同心圆的图案传播出去,也就是一个概率波分为两个概率波,两个概率波发生叠加后,会决定光子在探测屏上有可能所出现的位置,而这个概率分布恰好就是探测屏出现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光打在探测屏后,波函数会坍缩,并有了一个确定值,而这个确定值就是所谓的粒子,因此,把光当成是波函数,波函数坍缩后变成粒子这一套说法就是第四个版本的波粒二象性,也是目前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          



标签:第七 七层 即是 又是 粒子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作者QQ及微信:49922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相关评论
QQ交流群:120100441    QQ客服:49922779 闽ICP备01008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