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观测波段分类
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光学望远镜(可见光望远镜)、紫外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和γ射线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按光路设计又可分:折射式望远镜(伽利略式、开普勒式)、反射式望远镜(牛顿式、卡塞格林式、折轴式)和折反射式望远镜(施密特-卡塞格林、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
折反式望远镜主要有施密特- 卡塞洛林式(简称施卡)和马斯洛夫-卡塞洛林式(简称马卡)两种。这类望远镜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其设计目标是结合折射式和反射式的优点,采用透镜和反射镜两类光学器件来成像。
马卡就是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结构的折反式望远镜
1672年,法国人卡塞格林利用凹面镜和凸面镜,设计了现在最常用的卡赛格林式反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焦距长而镜身短,放大倍率大,图象清晰;既可用来研究小视场内的天体,又可用以拍摄大面积的天体。哈勃太空望远镜采用的就是这种反射望远镜。
1931年,德国光学家施密特用一块别具一格的接近于平行板的非球面薄透镜作为改正镜,与球面反射镜配合,制成了可以消除球差和轴外象差的施密特式折反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光力强、视场大、象差小,适合于拍摄大面积的天区照片,尤其是对暗弱星云的拍照效果非常突出。施密特望远镜已经成了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
1940年马克苏托夫用一个弯月形状透镜作为改正透镜,制造出另一种类型的折反射望远镜,它的两个表面是两个曲率不同的球面,相差不大,但曲率和厚度都很大。它的所有表面均为球面,比施密特式望远镜的改正板容易磨制,镜筒也比较短,但视场比施密特式望远镜小,对玻璃的要求也高一些。
马卡成像原理
马克苏托夫望远镜由球面反射镜和两个弯月型透镜组成。光线通过这个弯月形透镜进入之后,被大球面反射镜反射,折回至小球面反射镜,被其反射后由大球面反射镜中心处的开孔出射。常用的折反射式望远镜的改进型还有施密特-卡塞格林系统,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望远镜。
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式与施密特-卡塞格林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校正镜的区别,采用的是易磨制的弯月形球面透镜,并且有封闭的全球面镜光学系统。因为焦距比较长,因此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式的视野比施密特-卡塞格林式的狭窄,一般也比较重;但是较小的次镜使他的解析力比施密特-卡塞格林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