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里斑
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把艾里斑半径这个名词理解透彻。无论是学习还是没学习过光学设计的朋友,只要您在这个光学行业,学习过物理光学,几何光学,艾里斑这个词应该在您的字典里非常熟悉了。通俗地说,一个理想的点光源,经过我们设计的光学系统,都会成为一个光斑,光斑半径的大小与这个光学系统的F数,波长有关,F数越小,波长越短,对应的光斑半径越小。
理想点光源发出的光,在空间是均匀分布的,我们用有限口径的镜头对其成像,是获取不了这个理想点光源的全部信息的,我们受限与这个光学系统的口径(入瞳直径),这也就是常说的光学系统是一个衍射受限系统,也就是受限这个入瞳直径。点光源经过这样一个圆形入瞳的光学系统(这里分析常规镜头),发生了衍射,也即是圆孔弗朗禾费衍射,其光强分布符合一阶贝塞尔函数(此处可百度这个函数,当然也可以不用去了解,有点复杂),当
x=πDsinθ/λ
时,其曲线图和三维图如下所示:
可以看出第一个零点(偏导为0)是3.8317,即上面的公式
x=πDsinθ/λ≈3.8317
公式进行转化下,即可得到
sinθ≈1.2197λ/D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光斑能量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个角半径范围内,当角半径大于这个值,能量急剧衰减。这里其实讲解不是很严谨,因为光斑能量分布是和一阶贝塞尔函数函数成正比的,趋势如此,光斑并不是完全这样分布,可深入研究。这里不展开,把角半径转化为半径,即
sinθ≈1.2197λ/D=D/f
推导得到艾里斑半径公式
d=1.2197λf/D=1.2197λF/#≈1.22λF/#
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公式了。 前面阐述这么多,汇总一句话就是一个理想的点光源,经过一个理想光学系统(没有任何像差)之后,会是一个斑,这个斑的半径和光学系统的波长、F数有关。
二、艾里斑与显微分辨力关系:
以D/(2f)≈sinU代入,并考虑到物镜物空间折射率n的影响,则得
d=0.61λ/NA
(其中,D=2*NA*f,NA=n*sinα,F/#=f/D)
三、如何根据这个光斑选择探测器
首先我们说下瑞利判据。
百度百科一下,瑞利判据,来点官方说法:“瑞利判据(Rayleigh Criterion)指在成像光学系统中,分辨本领是衡量分开相邻两个物点的像的能力。由于衍射,系统所成的像不再是理想的几何点像,而是有一定大小的光斑(爱里斑),当两个物点过于靠近,其像斑重叠在一起,就可能分辨不出是两个物点的像,即光学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分辨极限,这个分辨极限通常采用瑞利提出的判据:当一个爱里斑的中心与另一个爱里斑的第一级暗环重合时,刚好能分辨出是两个像。”根据这个定义,上图中间图应该算是刚刚可以分辨了。接下来我们先讲述下探测器的对于光学系统成像的影响,这里不区分CCD还是CMOS,对于光学系统来说就是阵列的像元小方块。探测器像元大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小,而实际的景物是连续的,那么就是用一个离散点去描述一个连续的事务,那么探测器这时候就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在图像处理里面叫做均值滤波。如下图演示,原始图我们也离散了,夸张说,左上角四个点,每个点的光强都不一样,假如分别是1,2,3,4,但是由于像元太大,这四个点都落在了同一个像元,那么平均下可能显示的就是2.5,这样等于就把1,2,3,4这样的一个高频信息给掩盖了。
这种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能达到我们使用的目的,也就是分辨出我们需要的就可以,那么香农就是这方面鼻祖,他说你要看到频率为f的细节,那么你要用2f的频率来采样(频域不好理解,但是这里不说真不好说)。通俗的理解把,有个设备产生这么一个信号,第一秒为0 ,下一秒为1,再下一秒为0……,那么我们要去看是不是这样一个规律,那么我们需要0.5秒去看一次,这样才能真正描述出这个信号。对于我们镜头设计来说,都是用每毫米多少对线来描述分辨率的,如果我们镜头有30lp/mm(1mm范围内有30对黑白线对)这样的一个分辨率,那么我们需要每毫米范围内要有2X30个像元的探测器才能和它匹配,如果多余这个像素,那也是浪费了。这也就是我们计算探测器截止频率公式的由来:
f=1000/[2*pixcel(um)]
那么根据上面得出如下这样一幅图,也就是线对宽度等于艾里斑直径,等于两个像素尺寸:
那么具体计算来了,ZEMAX自带的库克三片式,焦距50mm,F数5.05,波长0.48到0.65:
用中心波长0.55计算,艾里斑半径尺寸是
d=1.2197λf/D=1.2197λF/#≈1.22λF/#=3.3886um
可以查询ZEMAX计算结果3.389um,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像元尺寸为3.389um即可。
综上所述:艾里斑直径,等于两个像素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