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由于所从事专业的原因,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感兴趣,尤其是其中与气象学和农学相关的内容,后续会推出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内容,探寻一年四季中的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中蕴含的时光故事。
1. 目 的
● 感悟时光里的二十四节气
2. 版 本
● 2025年1月27日,Version 1
一.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之一,是指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1.1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中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结合对应时间的气候、物候等特征的变化规律,形成的描述一年内季节更迭,草木枯荣的时间记录方法。
图1.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中的位置(蒙曼等,2019)
1.2 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太阳从黄经0°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气,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属于太阳历,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月份中的日期相对固定,但是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则没那么固定。
表1. 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的位置(宋敬东等,2018)
月份 | 日期 | 节气 |
2 | 4-5 | 立春 |
18-20 | 雨水 | |
3 | 5-6 | 惊蛰 |
20-21 | 春分 | |
4 | 4-6 | 清明 |
20-21 | 谷雨 | |
5 | 5-6 | 立夏 |
21-22 | 小满 | |
6 | 5-6 | 芒种 |
21-22 | 夏至 | |
7 | 7-8 | 小暑 |
22-24 | 大暑 | |
8 | 7-8 | 立秋 |
22-24 | 处暑 | |
9 | 7-8 | 白露 |
23-24 | 秋分 | |
10 | 8-9 | 寒露 |
23-24 | 霜降 | |
11 | 7-8 | 立冬 |
22-23 | 小雪 | |
12 | 7-8 | 大雪 |
21-23 | 冬至 | |
1 | 5-7 | 小寒 |
20-21 | 大寒 |
二. 起源发展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由先秦时期订立,到汉代最终确立。在西周时期已经确定了“二分和二至”四个节气;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已经详细记载了“四立”以及“二分”和“二至”八个节气;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已经出现了与现在一致的二十四节气;西汉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三. 二十四节气歌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第一次接触到二十四节气是《新华字典》附录中的二十四节气歌,当时并不是很理解什么意思,尤其是“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两句,一直不是很理解,但是觉得好玩又顺口,就背了下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四. 参考资料
[1] 蒙曼等,2019,《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你好,二十四节气!》[2] 宋敬东等,2018,《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