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球面元件的特点
非球面光学元件,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球面元件的产品。对于一个球面表面,它的曲率半径是唯一的表面形状参数,而描述非球面表面形状的参数则更多,常见的非球面矢高描述公式如下所示:
上式中,r为非球面上的点与非球面光轴的径向距离,z(r)为该距离处对应的矢高。c为非球面的顶点曲率,它的倒数就是非球面的顶点曲率半径。k称为圆锥系数,其数值为-e2,其中e就是我们在几何学上的偏心率,a4、a6、a8…an是非球面高次项对应的系数。从上面的非球面方程可以看到,非球面较多的形状参数可以为非球面的设计提供灵活的自由度。
非球面表面与球面相比,在剖面方向的轮廓区别如下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与球面单一的曲率不同,非球面的曲率是连续变化的,基于这个特性,非球面元件可以更好的校正光学系统中的球差,对于彗差、场曲、畸变等像差的校正也有优异表现,因此,实际中可以用一个非球面透镜代替多个球面透镜来使用,从而将整个光学系统变得更加紧凑,有助于减轻镜头的整体重量。在消费级光学领域,人们佩戴的眼镜、手机镜头、车载和监控摄像头都越来越多地使用了非球面元件,在精密级光学领域,如航天遥感成像、天文望远镜、激光光束整形、半导体量测与光刻系统中,也都可以看到非球面元件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在193nm浸没式光刻物镜中,有一半以上的透镜都是非球面元件,在EUV光刻物镜中,则100%使用的是非球面元件,随着光学制造技术的发展,非球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非球面的基础知识
A、二次曲面
实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二次非球面了,这类非球面最高只有二次项,没有高次项成分。按照圆锥系数k的取值范围不同,可以将二次非球面分为扁球面、椭球面、抛物面和双曲面等表面类型,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有如下关系:
当圆锥系数k>0时,非球面为扁球面
当k = 0时,是一种特殊形式,就是我们常见的球面表面
当-1<k<0时,非球面为椭球面
当k = -1时,非球面为抛物面
当k<-1时,非球面为双曲面
在反射式望远镜系统中,普遍采用二次曲面来作为主镜和次镜,从而实现远距离观测,常见的有经典的卡塞格林系统(主镜为抛物面、次镜为双曲面)、RC系统等(主镜和次镜都是双曲面)。
B、最接近比较球面、非球面偏离度与非球面梯度
在早期的光学车间里加工非球面时,一般是在精磨阶段先加工出一个与非球面轮廓很接近的球面,然后再在这个球面的基础上,加工出所需要的非球面。这个与非球面轮廓接近的球面,就称为最接近比较球面(BFS:Best Fit Sphere)。用来确定最接近比较球面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与非球面的光轴顶点和边缘点相交的球面,设定为最接近比较球面,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可以看到,最接近比较球面与非球面在矢高方向有一定程度的偏离,该偏离量大小就被称为非球面的偏离度(Departure),对于上图的常规二次非球面,最大非球面偏离度出现在半口径的0.7倍的位置上,最大偏离度的数值大小反映了该非球面偏离球面的程度,可以用来评估非球面的加工难易程度。另外,对非球面度曲线求导数,可以获得非球面梯度(Slope)分布,非球面梯度曲线可以表示非球面曲率变化的剧烈程度,也常作为一个评估非球面加工难度的指标来用,一个非球面偏离度与非球面梯度的曲线如下所示:
上图中,实线代表非球面的偏离度曲线,虚线代表梯度曲线,根据数值大小,可以评估非球面加工的难易程度。
3 非球面的加工方法
非球面的应用场合不同,精度要求就不一样,它的加工方法也就不同。按照工艺特性,可以将非球面加工方法分为注塑成型法、模压成型法和冷加工法三大类。
A、注塑成型法
注塑法采用的原料通常是光学塑料,常见的光学塑料有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聚苯乙烯)、PC(聚碳酸酯)等,它们具有透光率高、重量轻、成本低的特点,适合批量化生产。该方法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根据需求,选择原材料——原材料处理——升温塑化——注射——模塑——脱模退火——检验各项指标(若NG,则转到流程“原材料处理”继续循环)——OK——包装转下一道
在制造过程中,通过使用注塑机设备,将原材料加热到流动状态,并以很高的压力和较快的速度注入精密模具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冷却后,将零件从模具中分离出来,就可以得到两面光亮的透镜了。为了提升制造效率,一个模具中通常划分为多个腔室,按照花瓣状分布,从而可以一次性注塑获得多个元件。
光学塑料的热膨胀系数比玻璃要大得多,因此注塑成型法主要用来生产低精度的批量化非球面元件,受加工过程中冷却固化收缩的影响,注塑类光学元件的面形精度通常在PV值1~2μm的量级。
B、模压成型法
在该方法中,非球面的毛坯就可以用玻璃了,不过是适合模压的专用玻璃。该方法的工艺图如下所示:
首先,是将待模压的玻璃放到模具内(注意此时的玻璃是已经经过抛光处理的预制品,实际中经常用的是抛光过的、与非球面同等质量的小球体),随后加热模具,(模具是经过加工过的,有非球面轮廓的耐高温钢制品),并将上下两模具合拢,利用玻璃受热后的软化特性,将加热后的玻璃压制成型,随后再做退火、冷却并分离,获得非球面镜片。按照加热和退火的工序不同,模压机可以分为单站式或者多站式设备,其中多站式设备的加工口径通常在2~50mm范围。
模具一般是由单点金刚石车床车削而成,因此,模压成型法的产品精度会受限于模具的面形精度,通常模压镜片的PV值在0.2~0.4μm的量级,可以满足常规精度的镜头使用需求。
C、冷加工法
冷加工法是最古典的元件加工方法,属于去除式加工,通常分为粗磨、精磨和抛光三大工序,加工的材料可以是玻璃、陶瓷或者晶体材料,能够获得最高的加工精度。
铣磨成型——精磨——抛光——精修面形——镀膜
粗磨是将毛坯加工成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工序。在非球面的粗磨阶段,通常采用数控加工设备,设备配备有口径和粒度不同的砂轮,通过砂轮对毛坯的定点磨削,实现元件的成型。精磨则是用更细粒度的磨料或者更小粒度的砂轮做研磨,来保证工件达到抛光前所需要的面形精度、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在非球面的抛光阶段,因为非球面的曲率是变化的,所以通常采用数控小磨头方法来抛亮表面,同时改善非球面的面形误差。当非球面的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磁流变抛光技术(MRF)和离子束抛光技术(IBF)来实现面形的精修。因为光学设备通常非常的昂贵,因此在精修阶段,手修法也仍然被采用,通过手持抛光小工具,来对非球面产品做抛光和修形,从而提升非球面的面形精度。
4 结语
在本文中,我们对非球面光学元件的基础知识和加工方法做了介绍,我们首先介绍了非球面的特点和优势,随后介绍了常用的二次非球面的概念,实际中,最接近比较球面、非球面偏离度和非球面梯度等参数常用来对非球面做分析,我们对这些参数的概念也做了介绍。在第三部分,我们对非球面元件的加工方法做了介绍,包括注塑成型法、模压成型法和经典的冷加工法,以帮助大家对于非球面的加工有更多的了解。
元件的加工离不开准确的检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发了许多种用来测试非球面表面面形的方法,从而指导元件面形精度的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