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肥皂泡是五彩斑斓的?这就是干涉现象的一个具象化。
干涉和相干是一回事吗?
为何两盏相同的灯无法形成明暗相间的图案?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光学中两个核心概念——相干性与干涉。
一、什么是相干性?
相干性是光波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只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光才能被称为相干光:
1、频率相同:两束光必须像双胞胎一样“步伐一致”,振动频率完全相同。
2、振动方向一致:它们的电场振动方向(光矢量)需平行,否则无法有效叠加。
3、相位差恒定:相遇时,两者的相位差必须“锁死”,不能随意变化。
为何普通光源(如灯泡)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因为普通光源由大量原子随机发光组成,每个原子仅发出极短的波列(约10⁻⁸秒),且不同原子的光波相位和方向杂乱无章。因此,普通光源的光如同“混乱的舞步”,难以形成稳定的干涉。
二、干涉现象的本质
干涉是两列相干光相遇时,因叠加产生的稳定明暗分布。当光波相位相同时,波峰叠加形成亮纹(相长干涉);相位相反时,波峰与波谷抵消形成暗纹(相消干涉)。
杨氏双缝实验中,激光通过双缝后形成明暗交替的条纹,这正是光的波动性最直观的证明。即分波阵面法,杨氏双缝实验,将同一波阵面的两点作为子光源,确保相位同步。
薄膜干涉(如肥皂膜)则是利用振幅分割法,将一束光分为反射和透射两部分,再重新叠加产生色彩。即分振幅法,利用薄膜或半透半反镜,将一束光分成两束路径不同的光(如牛顿环、迈克耳孙干涉仪)。
三、相干与干涉的关系
1、相干性是前提:只有满足相干条件的光,才能发生干涉。可以说,相干是“因”,干涉是“果”。
2、干涉是现象:干涉是相干性的外在表现,而相干性则是光波内在的物理属性。
举个栗子:两束不相干的光相遇时,它们的叠加是“混乱的”(非相干叠加),总光强等于各自光强之和;而相干光叠加后,光强会呈现稳定的空间分布(相干叠加)。
四、干涉技术的应用
1、精密测量:干涉仪可检测纳米级位移,用于芯片制造和引力波探测
2、光学薄膜:相机镜头镀膜利用干涉原理消除反光。
3、全息照相:记录光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实现三维成像。
相干与干涉,揭示了光的波动本质。从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到现代激光技术,人类不断利用这一原理突破技术边界。相干是某种光的特性,而干涉是相干的表象,是一种现象。